ESBI財富象限是什麼?又有什麼功用?
快趁早轉換觀念,為自己打造更健康的收入體質。
多數人不斷過著工作賺取固定收入->繳學貸、車貸、房貸,逢年過節再噴一筆,真的要把錢存起來實屬不易。
那該如何跳出這個無限迴圈(loop)呢?會寫程式的都知道,無限迴圈的結果就是當機。那該怎麼做才能跳出這個註定窮忙的結局?
在此以窮爸爸富爸爸的作者Robert T. Kiyosaki在書中所提到的觀念,用ESBI財富象限是什麼?對我們有什麼實際上的幫助來解釋。分別是:
E(Employee):員工、受雇人員
S(Self-Employee):自營商、自由工作者、soho
B(Business Owner):企業主、老闆、頭家
I(Investor):投資者
所謂象限在數學上有自己的定義,在此僅是取其不同區塊的意義作為表述。
需注意的是,象限有分左右區塊,左邊的E、S是必須付出固定時間或勞動力才能有所收入,簡單來說也就是有做事才有收入。
右邊區塊是建立系統後的間接收入、 被動收入,即是透過一個系統或是雇用人、機械,使自己不用凡事親力親為也能賺到更高酬勞。
Employee-僱員
花自己的時間、體力、腦力為他人付出,以得到基本的報酬
試想自己是不是靠投履歷、人脈介紹工作,做個10年20年都是在同一個產業鏈,時間到進公司,敲鐘出公司。每天固定千篇一律重複相似的行為與模式。
如果是從事專案相關人員的話,報酬更高,變化也多,不算太差,只不過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高薪職位及適應環境。
因為這個世界是金字塔組成,越上面的缺越少,越需要高階技能。
反過來想,身在底下的人時間多一點,要嘛找個兼差、好一點的靠接案,幫自己再加薪,避免收入專一化。
Self-Employee-自營工作者
為自己付出時間、體力、腦力,以得到原本應得的報酬
左邊區塊的S部分,指的是自己做的自己賺,把原本幫他人工作獲取分潤,轉為自己拿取。
常見於法律相關、財稅地政士、設計類、跑單幫等等,這類生意需對某項產業有敏銳度以及專業度才能轉換為酬勞。
例如醫生自行開業、CNC師傅幫人顧機台到自己買機台接生意、正職工作離職轉換跑道開個飲料店等等都是。
大多數人通常只能到此階段。能夠建立商業模式與獲利模型建構的才會開始跨入右側,將獲取的報酬透過槓桿(銀行貸款)多抓機台、多雇人,自己轉為建立系統者,一步步壯大公司。
Business Owner-企業主、系統建立者
系統創立,建立屬於自己的帝國
有一群人則是不斷透過建立系統、建立公司僱用人來替自己工作,這群人就是屬於右側B類。
一旦建立起來,財富累積的速度通常是左側人無法透過時間超越的。
例如一些餐飲集團旗下會有不少品牌,主打日式料理、泰式料理、火鍋燒烤等等績效不佳就會收掉,再換新的品牌,不斷重複,直到建立起足夠脫離成本區的收益。
又如同鴻海集團由連結器做起,一路走來建立起的製造業王國養活了不少人,旗下又有不少子公司。創辦人光是一年股利就是多數人一輩子賺不到的財富。靠的就是眼光、機會與努力。
Investor-專職投資者
尋找標的後,投資與回收資本
至於右側I類,則是能夠在市場用錢滾錢的專業投資者。實際上,這類人也是有個固定系統能夠為自己賺取財富。
如同創業者一樣需有精確判斷,最常見的即是透過財報檢視公司體質,而非跟著市場風向搖擺。
如何讓手上的錢賺取報酬,風報比又是如何?投資了就不管了嗎?買到從高點往下走的股票該怎麼辦?訊息萬變的市場總是給予不少機會與考驗。
例如巴菲特的滾雪球理論、只在股價打到骨折時買進績優股。
技術分析者透過市場的價格行為與商品報價,進行紀律性的操作。
一般人判斷力不夠,以為是別人恐懼我貪婪,結果接了個滿手刀(我就常幹這種事)的比比皆是。
做出改變,即刻行動
通常處於ESBI財富四象限左側的人,很少有機會能跳到右側,最多是身在左側同時兼著進行右側行為。
例如大多數上班族會在正職工作之外,另外花精力在投資理財這件事上。
從股票、基金、權證、期貨與選擇權、美股、外匯、商品、貴金屬等等。但是本業還是受雇於人,除非投資收益能取代每個月的固定薪資。
實際上多數人連長期最低薪資的績效都繳不出來。因為能否錄取一份工作靠它賺錢,還是需要適性技能才能勝任(親友的人脈也算某種技能)。
所以想要用投資理財賺錢,也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技能培養才行。
千萬不要因為短期的報酬能夠高於固定薪資所得,就冒然全職投資,畢竟,每個月都能有一筆收入可是很好用的。
除此之外,有技能可接案,接到客戶吃好道相報,一個人忙不過來怎麼辦?有些人是有空才接,不影響生活為主,這就跟S型人有些類似,由自己主導。
再者通常就是轉包,這樣不就跟前面提到的B型人(Business Owner)有相關?沒錯,不管是在有意識還是無意之間做出的判斷,我們總脫離不了在四象限內賺取報酬。
上述既然已經說了不少ESBI財富四象限的概念,那是否更應該從現在開始,就做出改變呢?
改變只需五個步驟
如果下定決心想從左側人(受雇者、自營者)跳到右側人(企業主、專職投資者),這邊提供了幾個我規劃並打算這麼做的方式,有興趣的人可以一起試著進行。
風險與評估
風險
首先,如果對於改變所需要承擔的風險過於樂觀,容易陷入泥淖而不自知。
例如手中並無6~12個月的應變金,就因為各種原因直接離職,可能是看老闆不爽、和客戶起衝突等等。這樣將會面臨斷炊的問題。
想想每個月待繳帳單、規費、房租…,這些可歸類在個人的負資產裡,它們可不會憑空消失,除非經過大腦理智的判斷,以及身體努力的實踐才辦得到。
評估
至於要如何評估呢?依我自身經歷來說,以前自己很喜歡亂買東西,買的東西多屬於負資產,為什麼呢?買了書翻了幾頁就丟在一旁、買了開發工具想說學學看,結果也是擺一邊。
這麼愛亂買結果也沒賺多少錢,想當然爾,信用卡用A來補B再補C,挖東牆補西牆,雖然是沒刷爆,但總是會動用循環利息。
最後還用信貸買了台車,雖然信貸總年化百分率為3.x%,但是懂財務的人一定知道,這是沒有必要而且必須早點清償的債務。
是什麼情況下讓事情有了轉變的契機?也幸好現今是個知識充斥的時代,就在接觸了理財資訊、主動收入、被動收入等以前我不會注意的領域以後。
我開始有了將自己當作一間公司經營,開始建立自己事業的想法。
最簡單的評估就是每月現金流收入必須大於支出,除非貸款的總費用年百分率只有1%,可以貸出來投資,但這是不可能的。
如同一間體質不好的公司,如果債務比過高,一旦金流不穩,容易倒閉。
因此理財之前,先理債不是沒有道理。
開始建立自己的事業
有人會問,平常上班就已經用掉8小時以上,哪裡還有時間做自己的副業。我的答案是:有的!每個人狀況不同,我舉自己例子。
目前跟多數人一樣,08:00上班,17:00~18:00下班,煮飯吃飯完約19:30~20:00。因為我還有兼職工作,所以會在21:30就寢,比當兵還早一點。
所以我平日每天24小時中,只剩1~1.5小時可以運用,那這樣有什麼事業可以經營?
時間與專長
如同圓餅圖所記錄的樣子,我剩下經營事業的時間約只有1.5~2小時,勞務收入時間佔了50%以上,這是幾乎不加班的情況。
正因為這樣,我必須建立的是被動收入,而非再一份假日兼職。但請注意,一般情況下是理債>理財。也因為如此,我選擇了幾個方向:
數位資產、聯盟行銷、知識變現,其他被動收入還有很多項目可以切入,但我目前介紹的僅為自身接觸過的。
=數位資產=
跟投入股票市場一樣,是需要一定資金。雖然風險高,但投入一小部分資本用來控制風險倒是沒問題。而且也有不需主動交易的方式,也能獲取收益。
例如幣安的理財寶、派網機器人刷網格、FTX的8%活存等等,交易所僅放有用過的。
有興趣者,點擊連結加入交易所即可使用
幣安(目前全球交易量最大交易所)
https://accounts.binance.com/zh-TW/register?ref=SEN8YS87
用我的推薦連結,可獲得返傭10%
FTX(原blockfolio,只有在手機運行)
blockfolio
用我的推薦連結,可在交易價值$10後,獲得免費代幣
註:2022/11/11爆炸頭SBF自砸腳,宣告破產,故此項目GG。
FTX PRO(看盤軟體、可寫api)
ftx
用我的推薦連結,可在所有交易中獲得5.00% 的交易手續費折扣。
註:2022/11/11爆炸頭SBF自砸腳,宣告破產,故此項目GG。
(為我丟在FTX跑API被關廁所的380U默哀3min一下下,記住高風險地區別梭身家,!)
=聯盟行銷=
簡單來說,是廠商透過使用者、推廣者合作,做互惠的聯合行銷。
不少人習慣上網找個推薦文、分享文當作購買的評斷,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去研究電腦、手機等產品規格。
又或是懶得自己找餐廳、排旅遊行程。這對於廠商、推廣人與消費者之間都是雙贏的局面。
=知識變現=
透過建立網站,寫作文章,導入流量。使得自己的經歷分享、資料爬梳與整理,經由點擊率變成報酬。
尋求正確指引
如果說有人能無師自通,我絕對相信。因為這個人必然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在摸索,如果像我一樣沒時間、沒方向,就找個導師協助。
就像學電腦、語言、健身等等,三不五時就卡住真的很磨人。照著前人規劃好的絕對省事,但自己能不能接受這筆投資,就必須像前面提到的風險評估一番。
例如我大學就是非本科,但目前本業是製圖人員,也常針對現在需要的本職學能投資,如果我十年前沒投資自己,應該也沒辦法踏入這個領域為自己賺取報酬。
信心與勇氣
最重要的即是對自己的信心,有時候外在環境會讓自己懷疑自己,如果哪一天出現這個情況。先問問自己付出努力了嗎? 如果已經付出心血,為什麼要放棄?
是一開始風險評估沒做好,導致自己高度曝險?
時間不夠?blablabla…有太多可能會導致自己中斷自己的事業,只要不是外在不可抗拒的因素,請對自己保持信心,相信自己的選擇。
保持運動與健全的體魄
以前我腳受傷住院,一手打點滴,做什麼事都不方便。所以雖然是老生常談,但渾身病痛是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。看是要跑步、重訓、瑜珈等等都行,撥點時間給自己。
我曾經到健身房運動,請了教練,在下班後花了1.5小時操自己。當時應該是出社會時最瘦、身體最好的時候了吧。
如果對於出門運動提不起勁,可以嘗試用些有成就系統、點數兌換的app幫助自己出門散個步。有時候這些看似沒什麼用處的成就系統,還真的可以讓人想花點時間在上面。
結論
根據我試算表的結果,兩年又一個月,我的貸款就可以清償。到了那個時候,我的資產也不過是從負的歸零。
因此就算只有微薄的被動收入,也是要儘早進行,目的就是為了複利累加。
但最後再提醒一次,如果有出現債務比過高還不起的情況,請盡早進行債務協商。畢竟,對銀行而言,總比債務人擺爛還好。